近段時間以來,全國多地經歷了強寒潮雨雪天氣,這場“冰雪大考”對農業(yè)生產,尤其是大棚種植造成了嚴重的沖擊。由于降雪量大、氣溫驟降,不少大棚面臨被積雪壓垮的風險,農作物也易遭受凍害的威脅。
嚴冬之下,面對極端天氣給農業(yè)生產帶來的嚴峻挑戰(zhàn),如何確保農作物安全越冬、最大限度減輕農戶的經濟損失,成了每個農業(yè)從業(yè)者最為關心的問題。農業(yè)生產如何“智慧抗凍”?又有哪些“神器”支招?
寒冬之下,大棚里“暖洋洋”
受到強冷空氣的席卷,去年12月中旬,我國各地普遍迎來了大幅降溫和雨雪天氣,給設施大棚及其中的果蔬生長帶來了嚴峻考驗。然而,在極端天氣下,山東壽光卻憑借著其特有的防寒“法寶”——設施大棚,為果蔬生長筑牢了“溫暖堡壘”。
12月14日一大早,壽光市稻田鎮(zhèn)崔嶺西村種植戶崔新中便通過大棚智慧管理App遙控打開了大棚里的補光燈?!斑@次寒潮持續(xù)時間比較長,連陰天會導致棚里溫度低、光照弱,蔬菜容易生病,在連續(xù)低溫天氣下使用補光燈能夠有效保證棚溫。”崔新中說。
事實上,作為設施大棚的“先行者”,山東壽光的蔬菜大棚在建造之初,就把如何防寒考慮在內。“補光燈只是在極端嚴寒的天氣下使用。”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農業(yè)技術推廣員胡永軍向記者介紹,不同地區(qū)的大棚建造標準不一,對于壽光而言,大棚墻體要有一定的厚度,深度低于水平面60-80厘米,這樣就算遇到寒潮天氣,棚內的氣溫也能保持在12攝氏度及以上,而且棚頂的坡度普遍也比較大,不容易造成積雪。
在寒冷的新疆,設施大棚也派上了大用場。
室外溫度達到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天氣下,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芳草湖農場中,一間間“冬季不加溫”的設施大棚內卻溫暖如春,各類水果蔬菜長勢喜人。
由于北疆地區(qū)冬季寒冷,果蔬菜類很難越冬生產,設施大棚種植果蔬需要采用增溫設施,消耗能源成本較高。所謂“冬季不加溫”,其實是新疆綠豐農業(yè)產業(yè)科技開發(fā)有限公司(下稱“綠豐農業(yè)”)在溫室結構、保溫、蓄熱性能等方面開展一系列節(jié)能技術、新型材料的篩選與優(yōu)化研究后,探索創(chuàng)建的“新疆設施蔬菜越冬節(jié)能(冬季不加溫)栽培技術體系”。該技術解決了新疆傳統(tǒng)日光溫室越冬蔬菜不加溫就無法生產的技術難題。
那么,這所大棚具體都有哪些科技元素?“在白天,具有特殊材質的吸光膜和黑色地膜能夠吸收太陽光熱,在晚上,氣溫下降時能夠像地暖一樣向棚內輸送熱能,保障地面溫度穩(wěn)定在10攝氏度左右。大棚前開挖的防寒溝,填埋了秸稈,阻止冷空氣進入苗床土壤。大棚墻體、吸光膜角度的設計、防寒溝的深淺都有講究?!本G豐農業(yè)總經理劉存平介紹。
通過對采光、保溫、蓄熱“三要素”的精準測算,綠豐農業(yè)實現了在低溫弱光條件下種好大棚蔬菜?!安捎眯录夹g后,不用燒煤增溫,每座設施大棚不但節(jié)省費用4000多元,還減少了環(huán)境污染?!眲⒋嫫秸f。
智能設備加持,防寒實現自動化
做到災害早發(fā)現、早預警,是降低寒潮影響的關鍵一步,智能化設備在此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
在山東禹城市梁河新村,早在大范圍雨雪天氣到來之前,蔬菜種植基地就安裝上了“大棚寶”,這個充滿科技感的物聯(lián)網終端設備能讓農民實時掌握大棚的溫度、濕度等環(huán)境指標,如遇異常,數據平臺會通過短信和電話預警告知農民采取防護措施,從而避免損失。
除實時預警之外,智慧化設備在應對寒潮的過程中也“大顯身手”。入冬以來,多次寒潮來襲,樂亭丞起現代農業(yè)產業(yè)園區(qū)負責人艾治國卻底氣十足,棚內櫻桃在寒冷的天氣下也能正常生長。跟隨艾治國走進棚內,記者發(fā)現,與普通大棚相比,棚內多了一臺空調機組和用來測量溫濕度的儀器設備。
“這些設備通過數字平臺與智慧農業(yè)大腦相連,能夠實現精準管控?!卑螄榻B,遇到大雪降溫天氣,大棚里的溫控設備會自動關閉通風口,并開啟加熱除濕功能,讓棚內環(huán)境保持適宜櫻桃生長的狀態(tài),“有了智慧農業(yè)設施,大棚‘關門、蓋被’都不再用人工操作,過去遇到下雪天,每個棚得要七八個人忙活,現在一個人就能管理園區(qū)內的6座智慧大棚?!?/p>
智慧“抗凍”遠不止是將除雪、補光、升溫等行為從人工變?yōu)樽詣?,更多的是多方面精準兼顧。記者采訪中了解到,溫室卷簾、放風、補光、溫濕度、水肥一體化等遠程監(jiān)測,都能通過數字平臺下各設備數據的集合實現精準管控。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,傳統(tǒng)大棚猶如生出一層“科技盔甲”,保護農作物不受寒潮侵襲。